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中医带你重新认识多动症

河南健康网 2023-12-21233499

  多动症,学名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称ADHD),它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在早期易被家长们误认为是儿童调皮问题。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多动症的好动不分场合、行为没有目的性、动作不协调以及存在社会功能障碍,这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所在。

  为什么会出现多动症?

  从临床上不难看出,小儿“多动”越来越高发。

  从中医来分析,这与孩

子的生理特点直接相关。纵观一生,小儿偏得木气,木主阳气生发,所以小儿的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木善主动且生机勃勃,故孩子好动,为天性。

  但从病理角度出发,若小儿木气过旺,或木气被遏,就可能导致风气妄动,从而诱发多动。

  中医讲,肝为风木之脏,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肝阳相对有余,肝阴相对不足,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受外邪易于化火、化热,易致肝阳上亢,而见烦躁易怒、冲动任性、多动等表现。

  若患病日久,失于治疗,则肝郁化火,损伤阴液,导致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藏血舍魂功能失调,而上不荣心脑,神机失养,下不荣肢体筋脉,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等表现。

  而如今时代科技发达,小儿频繁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久视伤血,耗血伤肝,肝血不足则血虚生风,风生则动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身边出现越来越多老师讲课过程中左顾右盼,总是坐不住,还到处招惹同学,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成绩差的“多动”孩子。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觉得可能孩子年纪小,调皮、不听话,但如果和同龄儿童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以及学习困难等症状,家长们就应该引起警惕了,也许这些所谓“不听话的淘气包”可能得了一种叫“儿童多动症”的疾病。

  中医根据病机多维度辩证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儿童多动症病的内因,加之后天失调、产伤以及教育不当等皆可导致本病。根据临床症候表现,将多动症归为“脏躁”“躁动”证中,其病变在心、肝、脾、肾。因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联系,五脏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使其失常。

  西医将多动症分为三个类型,即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中医结合脏腑、阴阳辩证,将多动症分为四个证型——

  n 肝肾阴虚:表现急躁易怒,冲动任性,五心烦热,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下降,或伴有遗尿、乏力等。

  n 心脾两虚:神思涣散,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熟,记忆力差,自汗盗汗,面色无华等。

  n 痰火内扰:多动多语,冲动任性,难以制约,兴趣多变,胸中烦热,睡眠差,注意力不能集中。

  n 脾虚肝旺:注意力涣散,坐立不安,言语冒失,睡眠不实,面色无华,胸闷纳呆,记忆力差,注意力涣散。

  中医疗法助力多动症

  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患者的体质,从而缓解多动症状。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多动症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治疗多动症时,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机体内在环境,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多动症之目的。

  1. 中药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多动症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脾虚肝亢、痰火内扰等,因此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功效为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安神定志等。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连、龙胆等,这些药物具有调节心肝脾胃功能、平衡气血、镇静和改善注意力的作用。但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调理,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针灸治疗方面。针灸是中医的一项特色疗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多动症的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百会、四神聪、太冲、心俞等。针灸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焦虑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的亢奋状态。另外,推拿治疗对于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睡眠质量仍有一定的帮助。

  4. 膳食情志调理。中医认为多动症与心肝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心神不宁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多动症还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和心理状况。在饮食方面,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在心理方面,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总之,中医治疗多动症的方法综合多样,中药、针灸和推拿治疗均可发挥各自优势。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讲,ADHD 治疗越早,对儿童的学业和行为影响程度越低。学习进度持续落后和冲动行为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巨大影响,增加青少年犯罪、吸毒等行为问题发生的概率。家长、校方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心理状况,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停药期间定期随访病情变化。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医学科 李志亚

编辑:郭苏宁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