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冬季进补不靠吃,按这些穴位补肺、健脾、固肾

河南健康网 2024-11-0817244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古人把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代表冬季的开始,意味着寒潮来临和大幅度降温的出现,

  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人们也迎来了进补的好时节。

  冬季养生怎么做?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养生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养藏”,不要扰动阳气。

  睡眠要尽可能早睡晚起,顺应天时的变化;

  在情绪方面不宜过度操劳,要避免七情过度,这些都会扰动阳气,耗散人的精神;

  穿着上注意保暖,戴上手套、帽子和围巾,避免与外界的阴寒之气过度接触;

  运动不宜太过激烈,避免大汗出而耗散身体的阳气,多接近日光,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

  饮食上要适当“温补”,多喝温水,多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生姜、桂圆、大枣、山药等,不可盲目“进补”。

  俗语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立冬之日,民间有补冬的习俗,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很多穴位都有堪比药物的补益作用,而且腧穴可以双向调节,无胃肠道负担和肝肾毒性,是我们身体里自带的最好补药。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穴位里的大补方。

  补肺方:中府、肺俞、太渊

  冬季天气干燥、寒冷,肺脏容易受燥邪、寒邪的侵袭,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等,肺脏又外合皮毛,燥邪伤肺反应在肌表则会出现皮肤瘙痒症、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患。因此,冬季润肺补肺,可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增强身体抵抗力。 养肺三穴可以补肺气,通血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 

  中府穴

  位置:位于前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此为肺经起始穴,也是肺之募穴,募为脏气结聚之处,故此穴为补肺调气第一要穴。 操作:用手指或指间关节按压中府穴,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按摩约 3-5分钟,或拍打中府穴、深呼吸也能起到刺激此穴的作用。  

  肺俞穴

  位置:位于上背部,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此穴是肺之输穴,即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肺脏有病时肺俞穴可能会有一些敏感、压痛、丘疹等异常反应,反之,刺激肺俞穴也可反过来作用于肺脏,治疗肺脏相关疾病。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肺俞穴上,逐渐用力按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也可用大鱼际紧贴于穴位,来回摩擦,以局部有热感、皮肤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太渊穴

  位置:仰掌,当腕掌侧横纹桡侧,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即是太渊穴。

  此穴为肺经原穴,是肺脏原气留止之处,同时又是八会穴之脉会,居于寸口,是脏腑气血会聚之处,有调气血,通血脉之功。

  操作:用拇指轻轻按揉太渊,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按揉3~5分钟,每日数次。

  健脾方:中脘、太白、章门

  脾胃是后天之本,冬季进补,首先要把脾胃调理好,这样才能消化、吸收进补的食物,使之化为营养物质,以供冬季潜藏。如果急于进补滋腻之品,特别是脾胃本就虚弱的人,就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健脾三穴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补中益气。  

  中脘穴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此穴位居中焦,是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是全身气机、水液运化的枢纽,可以调理诸多脾胃疾病及六腑疾病。

  操作:以掌心或拇指螺纹面施力,先顺时针摩该穴,再逆时针摩,或用点击法,每次操作5分钟左右。  

  太白穴

  位置: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该穴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主要升发肺部阳气并汇于足太阴脾经,补充脾经经气不足的缺陷,从而达到脾肺双补的功效。

  操作:最好在饭前,可以按揉太白穴,或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在另一只脚太白的位置,刺激穴位,每次3-5分钟。  

  章门穴

  位置: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该穴是肝经腧穴,又是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可疏肝健脾,调节五脏功能。

  操作:以拇指按揉两侧章门穴,或以手掌擦两侧章门穴,每次操作5分钟,每日2-3次。

  固肾方:关元、命门、涌泉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冬季的主气为寒,又与肾相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在养肾。肾是先天之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温补肾阳可以补一身之阳气,阳气充足,才能抵御寒冬。

  固肾三穴可以滋肾助阳,固本培元。  

  关元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此穴是脾经、肾经、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是一身元气之所在,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强身保健的作用。 操作:用一只手的食指或中指放在关元穴上,按压这个穴位,使穴位略有酸胀感为得气,一般在睡前点揉3~5分钟即可。  

  命门穴

  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命门穴位于督脉上,又被称之为“肾之关”,人体的生命之本,与肾脏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命门穴可以提升体内阳气,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操作:掌擦命门穴,以发热为度,或将双手搓热,捂于命门穴,每次操作10分钟。   

  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此穴为肾经的井穴,即肾经之起始穴,刺激此处可以激发肾经经气,让阳气从足底发出来。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于涌泉穴上,左右两穴各按揉100次,或搓热双手,用大鱼际或小鱼际摩擦左右涌泉穴各100次。

  艾扶正气

  立冬之后,不但可以按摩这些穴位,还可以艾灸,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 一定要循序渐进、慢火温补: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冬季艾灸以补法为主,暗火调理: 火头始终明亮,无艾灰覆盖,灸火猛烈,叫明火;有艾灰覆盖,艾火绵柔温和,叫暗火;暗火侧重补,明火侧重泻!多用艾灸的暗火调理身体比较适合冬天。

  来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